《生死疲劳》开头赏析

前言

几个月前, 我拿起《生死疲劳》,只读了开头,就感慨不愧是诺奖得主的代表作,寥寥几句勾绘出地府的阴森恐怖,主角的遭遇仿佛在我眼前上演。

我知道这些文字写得特别好,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字。我也知道这很遥远,我现在甚至说不清这些文字好在哪里。为了搞清楚,我借鉴富兰克林的经验,用几句简短的话概括《生死疲劳》的开头:

西门闹在地府受酷刑不屈服,惨遭油炸。鬼卒把炸好的西门闹放到阎罗殿前。西门闹经过心理挣扎后决定继续喊冤。

把这些话记到笔记本后,我有意不去阅读开头。大约过了一个月,我对开头描写的事只剩下模糊的印象,记不清具体的词句。这时,我打开笔记本,翻出概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现开头。我是这样写的:

故事从 1950 年 1 月 1 日开始。我是西门闹,在地府两年多了。 这两年里,我不停喊冤,喊冤声在地府回荡。 阎罗王为了让我闭嘴,给我施加各种酷刑。 但我绝不松口,坚持喊冤。我知道鬼卒都暗暗佩服我,私下称我为硬汉。 最后,他们使出了地府中最歹毒的刑法,把我浸在油锅里炸。 我像鸡腿一样炸得外酥里嫩,一碰就碎。 终于炸好了,鬼卒用叉子把我从油锅里叉出来,油从我身上哗啦啦地流下来。 鬼卒小心地把我放到阎罗殿前的地板上,油滴到地板上,发出呲啦声,冒出黄烟。

阎王说:“西门闹,你还闹吗?”

我受尽了各种酷刑,但坚持喊冤,不为别的,就为我是冤枉死的。我一生行善,没有做过亏心事。所以我还要继续喊——冤枉!

写完后,翻出莫言写的开头:

我的故事,从一九五〇年一月一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的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两边的鬼卒嘬口吹哨,如同成群的吸血蝙蝠鸣叫。我的身体滴油淅沥,落在台阶上,冒出一簇簇黄烟……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

“大王,炸好了。”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

“西门闹,你还闹吗?”

实话对你说,在那一瞬间,我确实动摇了。我焦干地趴在油汪里,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噼啪声。我知道自己忍受痛苦的能力已经到达极限,如果不屈服,不知道这些贪官污吏们还会用什么样的酷刑折磨我。但如果我就此屈服,前边那些酷刑,岂不是白白忍受了吗?我挣扎着仰起头——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往烛光里观望,看到阎王和他身边的判官们,脸上都汪着一层油滑的笑容。一股怒气,陡然从我心中升起。豁出去了,我想,宁愿在他们的石磨里被研成粉末,宁愿在他们的铁臼里被捣成肉酱,我也要喊叫:

“冤枉!”

我逐字逐句分析,描写同一件事,我和莫言的差距在哪里。

上述过程,我重复了三次,每次仿写都比上一次更接近原文。并非我进步神速,而是对这段开头逐渐熟悉,经过很长时间也难以忘记。三次之后,我已能背诵出这些文字。大概半年内,我无法再用这段开头做这样的练习。

我希望这段文字能对我发挥更大的价值。我想借鉴费曼的经验,把三次练习总结出的这段开头的好处,全都清清楚楚写出来。

赏析

我的故事,从一九五〇年一月一日讲起。

  1. 只写“我”,不介绍我是谁。给读者最少的信息,留下最多的悬念。
  2. “我的故事”之后添加逗号好过不加逗号。没有逗号语法也不会错。但若没有逗号,这句话就有 16 个字,太长了,读着费劲。添加逗号,分隔为 4 个字和 12 个字,读起来舒服很多。前半句 4 个字,简短有力,后半句 12 个字,绵长舒缓。前半句和后半句有长短的变化,紧缓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具有音乐美。
  3. “讲起”一词更准确,好过“开始”。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每天都会经历很多事,这些事都是故事。“讲起”意味着挑选了一个时间点,截取这个时间点之后的事情来讲。“开始”则显得这个时间点之前,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人物也是在这个时间点忽然冒出来的。

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

  1. “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准确写明了“我”受酷刑的时间段与“一九五〇年一月一日”这一时间点的关系。
  2. 交代人物、时间后,紧接着交代了地点——阴曹地府。至此,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已全部交代。
  3. 没有先写受酷刑的原因,而是先写“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把更吸引读者的内容放在前面。作为开头,要尽快抓住读者。
  4. 用“人间难以想象”来形容酷刑,“阴曹地府”和“人间”形成对照。

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

  1. 句式和第一句相同,也是前半句 4 个字,后半句一长串。
  2. “每次提审”点明只有提审时才鸣冤叫屈,并不是在阴曹地府的两年多时间里,嘴中不停喊着冤枉,更符合逻辑。
  3. 使用成语“鸣冤叫屈”。文中大量使用成语和四字词汇,符合“我”的人物设定——一个识文断字的地主。

我的声音悲壮凄凉,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

  1. 对喊冤声的描写,让前一句的“鸣冤叫屈”这个抽象概念在读者脑中具象化。
  2. 这句分为三部分,依次描写了声音、发出声音的结果——“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声音“传播到阎罗大殿的每个角落”的结果——“激发出重重叠叠的回声”。描写层层递进,不仅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还描写了人物动作产生的结果,人物动作产生的结果又产生的新的结果。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人物的喊冤声。莫言某次当评委,点评一篇作品,作品中写一个人和别人打架,被人一拳把鼻子打破了,这个人随便找了块草纸把一个鼻孔塞住,就抽起烟来。写到这里不写了。莫言点评一定要继续写,这个地方才是一个作家对细节延伸想象的地方。比如可以写抽烟的时候,一个鼻孔堵住了,烟只能从另一个鼻孔冒出来,那比原来的烟道要凶猛。1

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

  1. 这句起过渡作用。从“身受酷刑”转到“硬汉子的名声”。
  2. 前文写“受尽”酷刑,这里换成了“身受”酷刑,避免重复,显得单调。
  3. “挣”好过“赢”,“赢”显得轻轻松松, “挣”才配得上受尽酷刑。

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

  1. 这句同样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硬汉子的名声”,点出“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接着自然引出“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
  2. 上半句写鬼卒对“我”怎样,下半句写“阎王老子”对我怎样,形式上是不严格的对偶句,内容上“暗中钦佩”和“不胜厌烦”形成反差对比。
  3. “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比“所有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更符合逻辑,通常来说不可能所有鬼卒都倾佩“我”。

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

  1. 这句承接上文的“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因此要让“我”“认罪服输”,故而使出油炸酷刑。
  2. 开头第二句是“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低水平作者可能会接着写“其中最痛苦的是油炸酷刑,那天我被扔进沸腾的油锅里……”。莫言不这样写,他使用了几个过渡句,自然引出油炸酷刑。内容饱满,逻辑连贯,毫不突兀。
  3. “扔”好过“放”等动词,更符合读者对阴曹地府中鬼卒施刑时做事风格的想象。
  4. 形容词“沸腾的”很有必要。“扔到油锅里”和“扔到沸腾的油锅里”读起来感觉完全不同。若是凉油,泡个澡又何妨;若是沸油,溅到一星半点都嫌疼。许多写作指导都说,应多用名词和动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如同调味品,适量添加饭菜更为美味,加多了会起反作用。这里“沸腾的”,是恰到好处的调味品。
  5. 初读时我对“像炸鸡一样”这个比喻没有特别的感觉。为撰写本文,搜索了炸鸡视频教程,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妙的比喻。某教程中,炸鸡时长 6 分钟,每炸 2 分钟就要把鸡肉捞出油。
  6. 时间长度表述方式“半个时辰”符合“我”的人物设定。
  7. 若不描写身受油炸酷刑的感受,读者就会觉得被油炸不过如此,好像没啥特别。必须描写感受。但被油炸什么感受,作者也不知道,用“痛苦之状,难以言表”来概述,非常巧妙,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

  1. 直接描写炸完后如何如何,没有用“终于”、“最后”等多余的连接词。
  2. 分步描写动作,先是“把我叉起来”,然后“高高举着”,不合并动作,更有画面感。低水平作者可能会写“鬼卒还用叉子把我高高叉起来”,这样写逊色很多。
  3. “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点明油锅支在大殿外,避免油烟污染大殿,符合逻辑。

两边的鬼卒嘬口吹哨,如同成群的吸血蝙蝠鸣叫。

  1. 这句描写显得地府热闹非凡,挤满鬼卒。若没有这句描写,不影响叙事,但会让读者觉得地府冷清清,没几只鬼,降低真实感。
  2. 用具象的“吸血蝙蝠”比喻抽象的“鬼卒”,给读者恐怖的直观印象。理论上,地府的鬼卒比人间存在的吸血蝙蝠更恐怖。但鬼卒并不存在,读者对鬼卒缺乏概念,没有直观印象,只有抽象理解。

我的身体滴油淅沥,落在台阶上,冒出一簇簇黄烟……

  1. 这句描写被油炸的后果之一,使“我”被油炸更为真实。
  2. 这句描写一个细节,极富画面感,读起来仿佛亲眼所见。
  3. 从拍摄影片的角度思考,拍摄鬼卒叉着“我”走上台阶,必然会拍到两旁的鬼卒,之后才给“我”身上滴油特写镜头。所以先写两旁的鬼卒,再写“我的身体滴油淅沥”。
  4. 句末用省略号好过句号。用句号显得鬼卒没几步就走完了台阶,用省略号显得鬼卒走了一段时间。

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大王,炸好了。”

  1. “小心翼翼”与前文“扔到沸腾的油锅里”形成对比。因为“我”被油炸过了,连鬼卒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对我,这一细节描写使“我”被油炸更为真实。
  2. “青石板”好过“地板”。 “青石板”是比“地板”更具体的事物。越具体,越生动。
  3. 没有写“然后跪下向阎王报告”,直接写“跪下向阎王报告”,不使用多余连接词“然后”。
  4. 不用动词“说”,而用动词“报告”。“说”是“报告”的父集,用“报告”更具体。越具体,越生动。
  5. “跪下向阎王报告:‘大王,炸好了。’”好过“跪下向阎王说:‘报告大王,炸好了’”。报告一词是现代汉语的表述,古汉语不会这样使用。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鬼卒应该不会现代汉语,鬼卒说“报告大王”不符合逻辑。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

  1. “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好过“我已经焦煳酥脆……”。前者是在描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后者则是现在的“我”在描写当时的“我”的状态。这一心理活动为后文的“动摇”做了铺垫。
  2. “焦煳酥脆”简单几个字准确概括出油炸的效果。
  3. “轻轻一击”比“轻轻一碰”更为准确。鬼卒把“我”放在青石板上时已经碰过一次了,没有碎,说明“碰”不会碎,“击”才会。

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西门闹,你还闹吗?”

  1. “高高的”、“传下来”点名了阎王爷和“我”的相对位置关系。阎王爷高高在上,“我”则趴在地上。
  2. 不要“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不影响叙事,但“高高的大堂”就会变得空洞、抽象。添加“辉煌烛光”,让“高高的大堂”具有画面感,变得形象。
  3. 不用“说”,而用“问话”,更为精确。越具体,越生动。
  4. “我听到…..传下来阎王爷的问话”比“从高高的大堂上……传下来阎王爷的问话”更符合第一人称叙事。
  5. 这时读者才知道“我”的名字是西门闹,但只知道名字。不知道西门闹是何许人。

实话对你说,在那一瞬间,我确实动摇了。

  1. “动摇”是受到油炸酷刑的结果之一,使“我”被油炸更为真实。
  2. 受到油炸酷刑毫不动摇不真实。写“我”动摇过,更有人情味,更真实。
  3. “对你说”,目前读来是在对读者说,但读到后文就会知道,是在对小说中另一个人物说。这是一处巧妙的伏笔。

我焦干地趴在油汪里,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噼啪声。

  1. 描写“我”的状态,使“我”被油炸更为真实。
  2. 现在才写“趴在油汪里”,因为油从“我”身上流到地面聚成一汪需要时间。
  3. 前一句和后一句都是心理描写,这里插入状态描写,进一步解释“我”为何动摇。
  4. 使用拟声词“噼啪”,比只写“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声音”更为形象,生动。肌肉爆裂超出了大部分读者的生活经验,若采用后一种写法,读者很难想象这种声音。

我知道自己忍受痛苦的能力已经到达极限,如果不屈服,不知道这些贪官污吏们还会用什么样的酷刑折磨我。但如果我就此屈服,前边那些酷刑,岂不是白白忍受了吗?

  1. 这两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动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描写,使人物更为真实,文章内容也更为饱满。
  2. 按照余光中的观点,“贪官污吏”后面不应该加“们”。

我挣扎着仰起头——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往烛光里观望,看到阎王和他身边的判官们,脸上都汪着一层油滑的笑容。

  1. 被问话,看一下问话的人是自然反应。但“我”得“挣扎”才能仰起头。
  2. “我”趴在地上,只“抬头”不够,必须“仰头”。
  3. 分步描写动作,先是“仰起头”,然后“往烛光里观望”;分开描写动作和动作的结果,“往烛光里观望”,然后“看到…..油滑的笑容”。更具画面感,文章内容更为充实。
  4. “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解决部分读者的疑问——已经焦糊酥脆了,一仰头脖子难道不会断吗。
  5. 文中“我”仰头看时,阎王和判官已经在笑了,“我”看不到从不笑到笑的过程,不能用“浮现”。用“含笑”、“笑呵呵”等不符合文中场景。用“挂着笑”显得阎王强颜欢笑,阎王审手中的囚犯当然不用强颜欢笑。用“汪”就很合适。
  6. “汪着一层油滑的笑容”中用“油滑”形容“笑容”,但读者都明白,“油滑”的是“阎王和他身边的判官们”。

一股怒气,陡然从我心中升起。

  1. 句式和开头第一句相同,也是前半句 4 个字,后半句一长串。
  2. “一股怒气”之后若没有逗号,读着便没了怒气。
  3. 这句解释了“我”受到油炸酷刑为何还会坚持喊冤。“我”受了这么重的刑,阎王不仅不严肃对我,还笑,让“我”怒从中来。

豁出去了,我想,宁愿在他们的石磨里被研成粉末,宁愿在他们的铁臼里被捣成肉酱,我也要喊叫:“冤枉!”

  1. 句式和上一句相同,也是前半句 4 个字,后面一长串。
  2. “豁出去了” 4 个字独立出来,强调“我”的决心。也解释了“我”为何不再害怕酷刑。
  3. “宁愿……研成粉末,宁愿……捣成肉酱”,对偶句,进一步表现“我”的决心。
  4. 不用“说”,而用“喊叫”,更为精确。越具体,越生动。

总结

《生死疲劳》的开头,文字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词准确,描写极具画面感;逻辑连贯,内容充实;大量使用成语、四字词和对偶句,文笔斐然。


  1. 出自微信公众号“莫言”2021年11月22日推文《【莫言和你聊聊天】好小说都具备这三个元素》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5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