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不乖的哲学家》

本文是法国作家罗朗・古内尔的小说《不乖的哲学家》的书评。先简要介绍了故事情节,然后进行了评价。

故事概括

纽约大学年轻的哲学教授桑德罗的妻子蒂凡尼做为记者被派遣到亚马逊丛林采访一个原始村落,却没能活着回来。桑德罗沉浸在失去爱妻的伤痛中无法恢复,最后毅然决定前往亚马逊森林复仇。

桑德罗雇佣了从亚马逊森林中带回妻子尸体的科拉古斯等四人做为向导,历经艰辛找到那个原始村落,并在村落旁搭建茅屋,住了下来。做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桑德罗不认为屠杀村民是最好的复仇——他的向导们出身雇佣军,并携带了武器,如果他愿意,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他想要的复仇是“让他们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痛苦不堪”。

于是在他的指挥下,四个雇佣军有计划地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原本生活在自然、幸福状态中的村民施加影响,改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方式,让这些村民逐渐生活在痛苦之中,并不能自拔。

第一步是搞出事情让村民不断地被外来的刺激淹没,让他们停止使用感官、直觉和本能,与现实脱节,取而代之的是强加的对现实有偏差的看法。具体措施是:

  1. 制造以特定频率产生泡泡的机器以对村民进行半催眠;
  2. 请村里的孩子们收集坏消息,请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村民每天晚上给村民们播报这些坏消息,只穿插很少的好消息,并将此起名为“森林日报”;

通过以上两个措施“麻痹了他们的精神,可以开始播撒不幸的种子,他们不会再反抗了”。第二步是使村民(印第安人)脱离“伟大的万物”,将过着集体生活的村民彼此分开,让村民们相信每个人都独立于其他人而存在。具体措施是:

  1. 砍掉村子里的树,切断他们与自然的联系;
  2. 故意将感冒传染给村民,然后用抗生素治好他们,并宣称每个人住在自己的茅屋里——而不是大家住在一起可以防范传染病,村民们照做了;
  3. 让村民们不要聚在一起,不要见面,如果需要交流,就写信,摇晃铃铛让孩子送信,并支付谷布果做为报酬;

让村民们彼此分离、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后教导村民们互相比较,让他们相信只有拥有超过常人的体能、智力或美貌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具体措施是:

  1. 在播报“森林日报”时宣称存在食物危机;
  2. 说服女村民将原本赤裸的胸部藏起来,并在胸部的衣服里垫上树叶,让胸部看上去更大;
  3. 和村民逐个谈话,教导村民要为个人利益奋斗,不要对别人微笑,不要赞扬别人;
  4. 向村民演出充满暴力和色情的节目;
  5. 举办各种比赛产生很少的胜利者和大量的失败者;

接着再提供物质享受来填补村民空虚的生活。具体措施是:

  1. 教一位村民用罕见的、神圣的植物制作奢侈品包;
  2. 找到可以为村民唯一的衣服——缠腰布染色的方法;
  3. 从马蹄果中提取糖分制作糖果;
  4. 向村民售卖会上瘾的药物;

然而进行到这一步时,桑德罗通过和村民中年轻漂亮的女祭祀艾丽扬达的对话得知自己的妻子不是村民杀害的,并通过和科拉古斯的对话得知杀害妻子的凶手正是这四个向导。于是桑德罗告诉科拉古斯,报复村民的最后一步是剥夺给予他们的一切。因对村民施加巨大影响而获得成就感的科拉古斯信以为真,向村民宣布要剥夺这一切,愤怒的村民用弓箭射杀了四个向导。混乱中艾丽扬达带走了桑德罗。最后他们在一起了。

全书评价

优点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很有趣,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在几天内读完了它。有些细节很精彩,如主人公为了向向导说明哲学教授和哲学家的区别,举的例子是教授有性繁殖课程的老师并不是性爱狂。

这本小说文笔也很不错,大量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如“浓荫蔽日的丛林如同幽暗的大教堂”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幽暗丛林的画面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形容脚步的比喻是“一步一步叩着这沉睡的大地”;形容村民原本生活状态的比喻是“永远乐呵呵傻了吧唧的榆木疙瘩”。

小说中有些细节引人深思。如主人公一行人刚到达村落时,向导晚上偷偷破坏了一个村民的弓,第二天那个村民没有了弓却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他极为平静地说:“昨天我有弓,今天没有了……昨天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是在今天,永远活在今天。”

缺点

这本小说显然在讽刺现代生活。但有些讽刺脱离了故事的背景,过于刻意。如第 23 章谈到计划改造原始村落的学校,“禁止他们在课堂上讲话和活动……必须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将他们要学的东西填鸭似的塞到他们的脑子中,不让他们提任何问题……”。但这段对话没有任何前后文与之对应,突兀地出现。第 30 章讲到一个女村民将要接受隆胸手术,也没有任何铺垫。且在亚马逊森林中要如何将“球面木盘”植入人体而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要如何说服原始部落的村民接受手术?更何况坚硬的木盘不同于柔软的硅胶,似乎不适合植入胸部。

小说的伏笔有些粗糙,我在阅读时很早就猜到了杀害主人公妻子的不是村民,而是那四个向导,结尾失去了惊奇感。有些伏笔没有兑现,如村子中讲故事的老人穆亚格总是无法给故事起名字,这意味着什么?有个向导常常自言自语“……从来没有成功过……上帝……从来没有……上帝……我一个人……不存在……办法”,这又预示着什么?读完全书,我没能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我读的不够仔细,也可能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存在于我还没有阅读过的作者的其他小说中。

整个故事也比较牵强。从书中描写来看,原本原始部落的村民生活富足、和平而幸福,一点也不像是会活祭的野蛮部落。而主人公又说:“我读了所有对他们进行过研究的人类学家发表的论著。现在我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也许已经超过了他们对自己的了解。”那么主人公便不该轻易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死于村民的活祭。

主人公通过和村民的对话得知妻子不是死于村民活祭后竟然直接和曾经的雇佣军、携带武器的向导对峙,在我看来,这一行为太过于鲁莽。更不可思议的是,向导承认是自己一伙人杀害主人公的妻子后竟然没有立刻杀死主人公以保守秘密,而是听从主人公的话向村民宣布要夺走赋予他们的一切反而被村民射杀。

最不可思议的是原始村落在主人公一行人到来前的生活状态,全村人都在一张大草席上休息,住在一个茅屋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没有竞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似乎永远没有烦恼。用在辽阔、富饶的亚马逊森林中可以轻松打到猎物,有永远也吃不完的水果,村民们世世代代都不为食物发愁不足以解释,因为就算物产丰富不为食物烦恼,也还是会存在其他生存竞争,如争夺交配权,只要看一看在性选择的压力下雄孔雀进化出了怎样的尾巴就能明白这一点。原始部落也绝不是理想社会,否则黑猩猩的社群便应当充满和谐。事实恰恰相反,黑猩猩的社群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雄性首领的地位是社群中至高无上的,享有优先交配权1。因此我只能将原始村落原本的生活状态理解为作者理想中人类的生活状态。

总结

这是一部虽有瑕疵但还算不错的小说,阅读过程令人愉快,且能引发一些有益的思考。

我目前在一座有着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中正以作者所讽刺的方式生活,但完全不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痛苦不堪”,相反,在大多数时候都感到愉快和满足,唯一让我常常感到烦恼的是我想做那么多事情但我的时间又是这么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