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像马拉松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这是一个常见的比喻。确实,人生和马拉松比赛一般来说都被认为比较漫长。但若考察人生和马拉松比赛的更多性质,就会发现这个比喻并不十分贴切。

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固定的,人生的长度是不固定的。自 1921 年以来,马拉松比赛的长度就固定为 42 千米 195 米1,人生的长度从不固定。有些人尚未出生就已夭折,有些人却可以长命百岁。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决定了人生的长度,有时会把这种尚不知道、琢磨不定的东西简单笼统地称为命运。你可能会反驳说,马拉松比赛并非一定要跑完全程,也可以中途退出,甚至还未开赛便可弃权。早早夭折的人就像是中途退赛的人,活到平均寿命的人就像是跑完全程的人,高寿的人就像是跑完全程后尚有余力,又跑了一小段的人。这种反驳固然很有道理,但得益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最近一、两百年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幅提升,马拉松比赛的总长度却没有相应变化。

1790-2019年人类平均预期寿命

你可能还会继续反驳,不管平均寿命再怎么提升,总有一个理论上限,假设存在一个理论上限,那么我们可以把人类寿命的理论上限比作马拉松比赛的总长度,这两者都不会发生变化。经过这样小小的修正,比喻似乎又变地贴切了。但仍存在两个问题:一、马拉松比赛的中途退赛基本上是自愿的,强制退出(晕倒或猝死在赛道上)是很罕见的,人生的退出则大多是强制性的,疾病、饥饿、意外、互相残杀等,自愿退出(即自杀)反而是极少数;二、若把人类寿命的理论上限比作马拉松比赛的总长度,那么极少,或者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成人生这一比赛的人,但每场马拉松比赛都有很多选手完成比赛。

马拉松比赛的起点是统一的,人生的起点是不统一的。由于同时参赛的人数众多,马拉松比赛常常会分区起跑。优秀运动员处在 A 分区,最先起跑;从未跑出过好成绩的业余先手则往往会被安排在 D、E 甚至 F 分区。在大型赛事中,起跑时间的差距可能会长达 10 分钟之久。然而,与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所导致的人生的不公相比,马拉松比赛分区起跑带来的那一点点不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人生而言,一个人的起点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终点。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继承一些父母的幸运与灾祸,对于最贫穷和最富裕的家庭来说,犹其如此。

中国的代际收入固代情况

上图出外:乡村发展基金会.卢迈:缩小城乡差距要从关注乡村儿童做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微信公众号.2019-08-23

最重要的一点差别是,马拉松比赛的线路是固定的,人生的线路是不固定的。马拉松比赛组织方往往会很用心地设计比赛线路,竭力展示比赛地最美的风景。以 2020 年武汉马拉松为例,比赛线路从长江江畔开始,途径东湖风景区等风景名胜,终点是武汉欢乐谷2。不管再怎么设计,马拉松比赛的线路总归是固定的,人生就大不相同了,从来都不存在一条固定的人生线路,所有人类都得按这条线路度过自已的一生。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但每个人多多少少还有些选则的余地,可以选则自已成为怎样的人。

我更愿意把人生比喻成登山。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交错纵横着大大小小的无数山脉,每个山脉星罗棋布着高高矮矮的无数山峰。每个山脉对应着人类文明的一个大领域,每个山峰对应着大领域中的小领域。每个人或自愿,或被迫,或巧合,选则了其中的一、两个或更多个山脉、山峰去攀登。爬得越高,代表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越大,一般来说也就越受人们尊敬,社会地位和收入也越高。人们并不总是从海平面处开始攀登,从哪里开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出身的家庭。人们也并不总是需要爬到顶峰,许多人爬到收入足以养活自已和后代便停止了攀爬。这可能是因为爬得越高,往上爬的难度也就越大。爬着爬着发现自已不喜欢这座山的风景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有些人会咬着牙继续往上爬,心中充满埋怨,也有些人会毅然放弃已往的辛劳,选则另一座自以为自已将会喜欢的山,重新开始攀登。

登山比喻解决了马拉松比喻长度不确定,起点不统一,线路不固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一比喻给出了一种人生的意义——选则一座山,攀登到山顶。

后记

本文的每个汉字都是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输入的。实际上,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练习五笔输入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5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