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读后感
《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是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一本书,本文是该书的读后感。将首先介绍我是如何知道这本书的,之后指出中译本标题与英文原文出入较大这一问题,接着概述全书内容,最后列出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此外,在文末还给出了完整的中英文标题对照表。
我是如何知道这本书的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2020年2月23日00:43的推送中有一篇名为《超强的学习能力是怎样练就的?| Send to Kindle》的文章在介绍、推荐这本书。我看到了这篇文章,它的标题成功地吸引了我,但我没有认真地阅读它,而是直接找来这本书,读了前言,感觉这是一本朴实的、介绍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研究成果的书。如何学习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便决定阅读它。
中译本标题与原文出入较大
读第一章就感觉到了章节标题与内容似乎不符,读第二章时发现有一节的标题是“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但该节所有内容都在讲一所中学中进行的实验,和标题毫无关系。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一般而言连标题都起不好的作者是不会写出好内容的,但这本书的内容又确实写得挺不错。标题和内容不符的问题一直存在,严重影响了我的阅读和理解。当读到第四章时,终于忍无可忍,几乎要放弃了。
当我不想继续阅读时就随便乱翻,忽然发现中文书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和英文书名《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差距很大,谷歌翻译和百度翻译都告诉我“Make It Stick”的意思明明是“坚持下去”,“让学习轻而易举”完全是无中生有。于是我找了英文原版,发现不止书名,每一章的标题的翻译都和原文严重不符,进一步整理每一节的标题的中文翻译和英文原文我确定了译者完全只是想弄一些吸引人的标题罢了,而几乎不顾章节实际内容,不考虑是否会误导读者。
第二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的标题分别是“Studying the Testing Effect in the Lab”和“Studying the Testing Effect ‘In the Wild’”,朴实而准确地概括了对应节的内容,逻辑清晰,读者一读标题就能马上明白这两节分别讲的是测验效果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的研究,但中文标题却是“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和“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前一个标题以偏概全,给出的数字只是一次实验的结果,不具有普适性,后一个标题根本和内容毫无关系。第四章第二节中文标题是“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原标题是“Extending Learning: Updating Retrieval Cues”,中文标题耸人听闻,误导读者,相比之下,原标题是对内容的准确概括,学习新知识只需要更新检索线索,不需要“先忘旧事”,这一点在本节中明确指出了。第六章中文标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但阅读后就会发现这一章实际上讲的是没有研究证据支持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正是英文标题“Get Beyond Learning Styles”的含义。 第七章第一节讲的是神经具有可塑性这一非常关键的问题,英文标题“Neuroplasticity”仅用一个单词便说明了这一点,中文标题竟然是“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同卵双胞胎认知能力不同只是神经具有可塑性诸多证据中的一个证据,显然不能用做标题,而且标题中也没有“同卵”二字,若是异卵双胞胎,认知能力有所不同有何好奇怪的。第八章第二节标题原文是“Tips for Lifelong Learners”,被翻译成了“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先不论“Tips”是不是可以翻译成“学习策略”,将“Lifelong Learners”翻译成“职场人士”明显缩小了范围,终身学习者可不止职场人士,这么翻译大概是为了吸引职场人士,毕竟职场人士一定自认为是职场人士,却少有职场人士自认为是终身学习者。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而想要找一个翻译得好的标题却很难。有些标题仅仅看中英文对照会觉得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只要读一读对应章节的内容就会知道翻译得并不好。
我为此感到愤怒,在刚刚接触移动互联网第一次阅读到“标题党”文章时我感到过同样的愤怒。但这次愤怒更盛,因为我正在阅读的是一本出版物,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表的网络文章;因为我为此已经浪费了好几天的时间,而不是十几分钟;因为我曾认真地思考“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和“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这样的话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而没有立刻发现这是译者的故弄玄虚。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后悔没有学好英语,无法像阅读中文书籍一样流畅地阅读英文书籍。之后我阅读这本书时只好中英文对照着读。好在正文翻译得还可以,基本尊重原文,让我可以坚持阅读下去。在本文末尾附上了全书所有章节标题的中英文对照。
一本很棒的科普书被自作聪明的标题翻译毁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很多人。现在我庆幸自己只把它推荐给过一个人,我也及时告知了标题翻译的问题。
内容概述
我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读者,无法准确、全面地概述一本书的内容。本节只是我自以为是的概述,阅读本节绝对无法替代阅读原书。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关于人类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通俗版文献综述。第一章首先用一节篇幅完整地列出了全书的所有主要观点:
-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持久有效的;
- 我们难以判断自己学得是好是坏;
- 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无法真正实现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
- 检索式练习更有效,可以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
- 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重新检索更利于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 在别人给出答案前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效果更好;
- 学习时应当运用全部才能和智谋;
- 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有助于提高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基本规则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在陌生场景下解决问题;
- 测验有助于判断学习情况;
- 学习新知识需要已有知识作为基础;
- 机械式重复会让大脑有塞满的感觉,懂得细化知识便可以无止境地学下去。细化: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
-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
- 创建心智模型有利于掌握复杂的知识;
- 学习可以改变大脑。
然后说明了这本书中所有观点都有实验验证,并非某些学者的猜想,也非个人的经验总结或直觉。并提出考试、测验等不仅仅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工具。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长久记忆是依靠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产生的(书中称这种回忆为检索),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和通常做的那样——一遍又一遍的复习。测验便是一种有效的检索方式。测验不应该立即给出反馈,如自己做练习题时不应该每做一道题目就对一下答案,而应当有所延迟。此外测验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哪部分掌握的不好有较为清晰地认识。在第三章进一步指出测验应当有所间隔,频繁的集中练习只能产生短期记忆,无助于长期记忆。在学习和练习时应当安排不同的科目穿插进行,并采取多样化的练习。
第四章首先介绍了学习是如何进行的:第一步,编码,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将信息转换为心理表征,存储在短期记忆中;第二步,巩固,将短期记忆中的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第三步,检索:将知识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使用。然后说明了学习新知识有时需要创建全新的记忆线索,有时则需要更新已有的记忆线索,这种更新会导致被更新的记忆线索原本指向的旧知识可能会很难想起来,但旧知识仍然存在,没有被覆盖。最后阐述了学习时经历一定的困难(合意困难)有助于巩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生成性学习(预先不知道该怎么做,主动探索,通过试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便是这种困难的一个例子。当然根本就无法克服的困难、和所学无关的困难是无益于学习的。
第五章首先介绍了两种认知机制:无意识、瞬间完成、但可能会因错觉而误判的自动机制和有意识、速度较慢,经过充分训练后更为可靠的主动机制。然后讲到想象、暗示、来自其他事情的干扰和记忆社会传染等都可能造成记忆失真,人们对于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对某技能的掌握情况时也往往存在错觉。所以我们需要借助测验、抽认卡、实际写出、在模拟环境实操、从同行前辈获得反馈等方式避免这样的错觉。
第六章讲到没有研究证据表明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按这个风格学习效果最好。人类的智力可划分为分析型智力、创新型智力和实践型智力三个维度。每次测验后查漏补缺,重点提升自己欠缺方面并再次测验形成循环的学习方式对所有人有效。将学习到的知识构建为心智模型的结构构建能力是学习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人在学习时善于总结归纳出通用规则,另一些人则善于记住具体案例。
第七章援引了神经学家的研究成功(这本书的作者们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已经证明神经具有可塑性,如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人的智力开发在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是持续一生的。社会统计结果也显示了人类的智商是可变的,如营养和教育可以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智商。但这一章也说明了市面上号称可以提高脑力的训练都缺乏实验证据,基本无效,原因可能是大脑和肌肉不同,训练某一特定动作无益于其他动作。最后,这一章给出了已有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据表明确实可以提升能力的三个方法:成长心态、刻意练习和记忆线索。
这本书的前七章介绍了关于更有效地学习的科研成果,第八章则按学生、终身学习者、教师和培训者分类,以丰富的案例给出该如何应用这些科研成果以实际提升学习效果。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流畅错觉
一个大学同学曾说自己喜欢并欣赏用简单通俗的话让人不费劲就能明白深奥难懂的道理。我听后觉得不对劲但又不知该如何有力地反驳:深奥难懂的道理的深奥难懂是其固有属性,不可能不费劲就能明白,这隐隐违反了某种守恒定律或宇宙法则,除非它本就简单但被某些人出于某种理由故意说地很复杂。
流畅错觉在这本书里出现过多次,它解释了为何人们会觉得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或复习是有用的,因为人们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我想我的那位大学同学可能陷入了流畅错觉中。
闪光灯记忆
初中英语课本上有一篇英语短文,内容是作者永远都记得自己在听到马丁·路德·金被杀害的消息时自己在哪里,正在干什么,并总结说人们会牢牢记得在听到令人惊讶和重要新闻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十几年来我一直深以为然,因为我一直自以为清晰地记得自己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是在外婆家里,我甚至还记得周围的大人,茶几,低矮的凳子和小小的电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叫做闪光灯记忆。闪光灯记忆其实是很不可靠的,只是当事人自以为自己清楚地记得。我认真地审视了自己关于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的记忆,发现确实有很多模糊的地方,有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在我的记忆里小小的电视竟然是黑白电视,但2008年黑白电视应该早就被淘汰了。
舌头看世界
关于大脑我原本一直怀有传统观念,认为人的大脑成年后或更早一些便会停止发育,维持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后便开始萎缩。读过《刻意练习》后我知道了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可以改变的。这本书阐述了相同的观点,并举了一个例子:神经学家保罗·巴赫里塔为一位13岁开始失明的35岁盲人佩戴带有摄像机的头盔,摄像机将视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头盔将电信息作用于舌头,经过训练后这位盲人便学会了用舌头“看”世界,他借助这一设备可以和自己的女儿玩石头剪刀布。舌头也能用来“看”世界,原因是眼睛只是成像器官,真正看世界的是大脑。Google搜索“舌头看世界”可以找到大量资料,甚至已经有了名为Brainport的商业产品。这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人的大脑有如此之强的可塑性,我丝毫不怀疑给我佩戴带有声纳的头盔,我的大脑可以学会蝙蝠的绝技。
开发大脑就像建设国家
书中有一个关于大脑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未经开发的大脑就像未经建设的国家,虽然有着广袤的土地,但既没有交通网络,又没有通信网络。就算有着相同的人口,与已经充分建设的国家相比是不堪一击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便是建设大脑这个国家的过程。
重构记忆宫殿
记忆宫殿是我初中时就已经知道的记忆方法,当时以家具和上学路上的建筑为依托构建了几座记忆宫殿,但那时我的记忆力非常好,不需要任何记忆技巧,只需死记硬背就足以应付考试,由于没有实际用途,很快就忘却了这种方法。这本书中用记忆宫殿记忆心理学知识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我的记忆力远远不及初中时那么好,很需要这样的技巧。于是我构建了新的记忆宫殿。这座记忆宫殿是以大学校园里一条我常走的路上的10个标志物为基础构建的,他们是:宿舍、超市、操场、食堂、湖泊、停车场、图书馆、青年园、老子像和西十二。
知识应该随时待命
上大学前,学习要达到的效果是十分明确的——在考试时可以正确、快速地解答题目。大学时以学校课程为主的一部分学习要达到的效果也是这样的,但以自学为主的另一部分学习要达到的效果就很模糊了。比如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呢?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当然是可以写出程序来。但进一步思考这个答案就有两个新的问题:一:要写出难度、复杂性有多高的程序来?二:编写程序时需要的一切都应当记在大脑中,就像是闭卷考试一样的写程序,还是不用死记硬背,边搜索边写程序就可以呢?今天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后一个问题。
当我刚刚学习编程时,采用的是前一种选择,期望自己学习要达到的效果是像闭卷考试一样的写程序。这是有现实原因的,C语言实验课考试就是闭卷上机编程。后来其他几门编程语言都是自学的,虽然在主观上也想达到“闭卷考试”的水平,但客观上最终达到的效果都是离开Google就不会编程了。我对此的辩解是学习编程语言不用死记硬背,不会了就去搜索,用得次数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对于学习Linux命令、Git等也抱着同样的想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但坏处也很明显:搜索后往往只是复制粘贴一下,并不会仔细查看,所以不会了就去搜索,次数再多也记不住。阅读这本书后,我又知道了这样做的另外两个坏处:学习有些新知识需要以旧知识为基础,但旧知识可能根本就不在我的大脑里,而是在搜索结果里,这可能正是我入门之后很难再进一步提升的原因;记忆这些知识是对大脑的一种有益锻炼,我错失了很多锻炼机会,大脑便萎缩了,现在记忆力不如初中时可能并不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是因为锻炼不足。
实际上,这本书一开始就指明了学习应达到的效果:你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
附:章节标题的中英文对照
全书共八章,每章有若干小节,现将每章、节标题的中文译文和英文原文对照整理如下表所示。下表中的直译是我自己翻译的,水平有限,仅供参考。
章节 | 原文 | 译文 | 直译 |
---|---|---|---|
1 | Learning Is Misunderstood |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 学习被误解了 |
1.1 | Claims We Make in This Book |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 我们在这本书中的主张 |
1.2 | Empirical Evidence versus Theory, Lore, and Intuition |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 经验证据与理论、知识和直觉 |
1.3 | Knowledge: Not Suffi cient, but Necessary |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力强 | 知识:不充分,但必要 |
1.4 | Testing: Dipstick versus Learning Tool |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 测验:浸量尺还是学习工具 |
1.5 | The Takeaway | 小结 | 重点 |
2 | To Learn, Retrieve | 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 | 为了学习,需要检索 |
2.1 | Reflection Is a Form of Practice | 知识最终将变成条件反射 | 反思是一种练习 |
2.2 | The Testing Effect | 自我检测: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 测验的效果 |
2.3 | Studying the Testing Effect in the Lab | 只需1次自测,一周后回忆率从28%跃迁为39% |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测验效果研究 |
2.4 | Studying the Testing Effect “In the Wild” | 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 “在野”进行的测验效果研究 |
2.5 | Exploring Nuances | 为何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 | 探索细微差别 |
2.6 | The Takeaway | 小结 | 重点 |
3 | Mix Up Your Practice | “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 | 混合你的练习 |
3.1 | The Myth of Massed Practice | 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 | 集中练习的神话 |
3.2 | Spaced Practice | 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 | 间隔练习 |
3.3 | Interleaved Practice | 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 穿插练习 |
3.4 | Varied Practice | 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 多样化练习 |
3.5 | Developing Discrimination Skills | 善用练习组合,带来成长性思维 | 发展辨别技巧 |
3.6 | Improving Complex Mastery for Medical Students |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 |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掌握能力 |
3.7 | These Principles Are Broadly Applicable | 关于练习的几条普适性原则 | 这些原则广泛适用 |
3.8 | The Takeaway | 小结 | 重点 |
4 | Embrace Difficulties |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 拥抱困难 |
4.1 | How Learning Occurs |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 | 学习如何发生 |
4.2 | Extending Learning: Updating Retrieval Cues |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 | 扩展学习:更新检索提示 |
4.3 | Easier Isn’t Better | 越容易想起,越不容易记住 | 容易不是更好 |
4.4 | How Effort Helps | 学习中必须要做哪些“努力” | 努力如何帮助 |
4.5 | Other Learning Strategies That Incorporate Desirable Difficulties | 这些“良性干扰”能提升学习效果 | 包含合意困难的其他学习策略 |
4.6 | Failure and the Myth of Errorless Learning | 化解因失败带来的焦虑感 | 失败和无错误学习的神话 |
4.7 | An Example of Generative Learning | 创造性源于不设限的学习 | 生成学习的一个例子 |
4.8 | Undesirable Difficulties | 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 | 非合意的困难 |
4.9 | The Takeaway | 小结 | 重点 |
5 | Avoid Illusions of Knowing |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 避免认知幻象 |
5.1 | Two Systems of Knowing | 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 | 两种认知机制 |
5.2 | Illusions and Memory Distortions | 学习时避免错觉和记忆扭曲 | 幻象和记忆失真 |
5.3 | Mental Models |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 心智模型 |
5.4 |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 不熟练和不了解它 |
5.5 | Tools and Habits for Calibrating Your Judgment | 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 校准判断的工具和习惯 |
6 | Get Beyond Learning Styles |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 超越学习风格 |
6.1 | Active Learning from the Get-Go | 主动学习能制造掌控感 | 从一开始就积极学习 |
6.2 |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 你是分析型、创新型还是实践型思维? | 成功的智力 |
6.3 | Dynamic Testing |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 动态测验 |
6.4 | Structure Building | 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 | 结构构建 |
6.5 | Rule versus Example Learning | 有人喜欢看说明书,有人喜欢动手试错 | 规则学习还是案例学习 |
6.6 | The Takeaway | 小结 | 重点 |
7 | Increase Your Abilities | 终身学习者基本的基本 | 增加你的能力 |
7.1 | Neuroplasticity | 双胞胎的认知能力也会天差地别 | 神经可塑性 |
7.2 | Is IQ Mutable? | 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 | 智商可变吗? |
7.3 | Brain Training? | 脑力训练可以提升学习自信 | 脑力训练? |
7.4 | Growth Mindset |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 成长心态 |
7.5 | Deliberate Practice |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 刻意练习 |
7.6 | Memory Cues | 掌握几个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 记忆线索 |
7.7 | The Takeaway | 小结 | 重点 |
8 | Make It Stick | 写给大家的学习策略 | 坚持下去 |
8.1 | Learning Tips for Students | 给学生的学习策略 | 给学生的学习提示 |
8.2 | Tips for Lifelong Learners | 给职场人士的学习策略 | 给终身学习者的提示 |
8.3 | Tips for Teachers | 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 给教师的提示 |
8.4 | Tips for Trainers | 给培训者的学习策略 | 给培训者的提示 |
受教了,写得好,你这样的读书才叫读书,并且这是一本好书
谢谢你的鼓励。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读完一本书后能写出一篇长长的读后感并不意味着对这本书的掌握情况好。
虽然标题党,内容比一些专家实在多了,也更贴近一线
对,只是标题翻译地有问题,内容很不错。
受教了,书还没读,大概浏览了下,发现翻译有不少问题,就搜到这来了,感慨良多,颇有受益
太感谢您了。我刚刚读了中文版的前段,没有质疑文章的标题但也觉得有点奇怪。为了真正地 “学习”我将也参考英文版。老实说,是有点愤怒于这些中文翻译。希望要尊重这些原作者的真实正确本意。原汁原味还是要重视的。希望更多被翻译后的书能够真正的增长一个人的认知。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