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前言

我报名参加了科学声音组织的知识写作培训班,本文是第七讲课后作业的第二题。题目是:参照范文,选择一个金句或者一条科学思维要点,写一篇文章,用来诠释这句金句或者知识点。

正文

一个人能接触、交往的人是很有限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提升了这一上限,今天我们可以在 24 小时内环游世界,讯息可以在 1 秒内跨越半个地球,我们比几百年前的先辈能接触、交往更多的人。但我们和先辈们一样,一天只有 24 小时,每个人都只有两只手、一张嘴和一个大脑,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清醒的时间大部分不得不出卖给别人以换取住所和填饱肚子。如果一个人选择结交很多人,那么这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被稀释,使得他和大多数人的结交都只是浅尝辄止。时间和精力限制着我们。

大部分人是庸俗的。21 世纪是人类文明鼎盛的时代,全民义务教育已大规模实施。但义务教育只能灌输给人知识,不能教人超越庸俗。大部分人和几十万年前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的祖先一样,感官刺激带来的欢愉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来源和人生的主要追求。这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由人类身体的构造决定的。吃到可口的食物,接触美丽的异性,大脑就会分泌让人感到快乐的物质,以奖励人,好让人更多、更好地进食和繁衍。庸俗是人的固有本性。一个人若是想要超越感官的欢愉,把思考、求知、艺术等做为乐趣的主要来源,就必须接受足够长时间的良好教育,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方,这样的人都是极少的。社会基调是由大部分人决定的,而大部分人是庸俗的,所以社会基调也是庸俗的。

若一个人身边没有与之相似的人,他就会觉得孤独。当一个人错过了末班车,独自行走在灯光昏暗的街头,不知该如何回家时,他会感到孤独,这是身体上的孤独。而当一个人与周围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与思考,觉得周围人热切讨论的话题根本不值一提时,他也会感到孤独,这是精神上的孤独。

如果一个人超越了感官的欢愉,转而追求更高级的乐趣,他就难免陷入孤独。因为身边的同类人很少很少。且在这个文明鼎盛的时代,每个人都依赖别人而活,他只能伪装自己,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本性。这增加了他的孤独,因为他的同类人也在隐藏自己,发现同类变得更加困难。

设若有个人,虽然他舌头上的味蕾和大脑中处理味觉的中枢神经都是正常的,可以品尝出食物的美味,但他的理智,他的才识,他的追求,压过了本能,他从内心深处认为美味的食物不值得追求和讨论。但他身边的人都对美食趋之若鹜,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如是宣扬,好像这是天然的真理,他怎能不觉得孤独呢?彷佛地球上七十多亿人被分成了两类,其他七十多亿减一是一类,他一个人是一类,他明白自己是异类。设若他和周围的人一样追逐美食,以避免孤独,就又无可避免地陷入庸俗。

后记

看到这个题目,我首先查阅了金句一词的含义,发现它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格言。我不想写阐释科学思维要点的文章,因为刚刚阅读过这类文章,记忆犹新,这时写免不了拾人牙慧。于是得选择一个金句,也就是一条格言。在搜索引擎搜索格言看到了叔本华的“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并查到了出处是《人生的智慧》。而我恰好正在阅读这本书,还没有读到这句话,于是便想写一遍文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想法,等读到了再看看叔本华本人是怎么诠释的,以检查我和哲人之间的差距。在写作本文时,我没有查阅任何资料,全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写,颇有些学生时代写作文的感觉。

One Reply to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1. 喜欢这个有哲理的题目,身边庸俗的人大都不孤独,他们大排档里啤酒小龙虾,哥们成群,或是积极的在朋友圈天天发自己的动态,那些忙碌的人是孤独的,忙着生存,孤独的是需要人理解,忙着学习,孤独是没有人陪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4 × 5 =